一個比台灣本島早開發三百多年歷史的離島 - 澎湖,蘊含著深遠的靈魂價值,以媽宮為首,持續地、曖曖地、散發或若或強的魅力光芒。




澎湖據「台灣紀略」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公元一七三六~一七九五年),澎湖本島(包括馬公、湖西、及澎南地區)叫做「媽祖嶼」,馬公叫做「媽宮」。

後來,「媽宮」所以改成「馬公」,是民國九年(公元一九二○年)日本人所改,改地名的目的是要配合澎湖改為「郡制」(即澎湖郡)及消滅中國傳統文化。

澎湖已故文獻專家蔡平立生前曾說,民國九年四月,他就讀「公學校」(即今馬公國小)時,校名就叫做「媽宮公學校」,由此證明,民國九年四月馬公的地名還叫做「媽宮」。民國九年九月,日本殖民政府重新規劃台灣行政體系,將澎湖改為郡制,「媽宮公學校」立即改為「馬公公學校」,「媽宮」這個地名也改稱為「馬公」,各機構名稱全部改成「馬公」。

「媽宮」這個沿用了五百年歷史的地名,於民國九年九月起變成「馬公」,迄今已被改了八十七年之久,但是人們仍然叫做「媽宮」。

民國七十三年,蔡平立先生寫了一篇文章,記述「媽宮」被改成「馬公」的原因(該文已編入「馬公市誌」):

    ─ 日本殖民政府刻意要消除中華民族文化,先改掉傳統地名,毀舊立新以配合改郡制。

    ─ 日本人一向有簡化漢字的強烈意識,將「媽」刪掉女字旁,謂之「簡」,將筆劃較多的「宮」改為「公」,謂之「化」,而且「媽宮」與「馬公」是諧音,日本人自以為改得十分貼切。

因此,當年「馬公要港部」(類似現代海軍基地或海軍軍區)的日本海軍官兵帽子,最先繡著「馬公海軍」四個字。

從此,「媽宮」這個地名即由「馬公」取代,顯見外來的殖民政策,像潮水一般淹沒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資料引用自:澎湖逍遙遊網站






入夜時分走在馬公市街頭,

新穎中保有懷舊的氣氛建築不斷地印入眼簾。






這個充滿悠久情懷的老城市,卻風韻猶存,處處蘊有無限的  生  命  力。





不論是  靜謐的巷弄





抑或認真投入工作的  面孔與姿態





一舉手一投足,與觀光景點互依存的實業家、文史藝術工作者、內陸務農子弟、以偌大海洋為家為業的牧洋人,





以及,大量遨遊於海上的水中蛟龍、奔馳公路小道的單車騎士、與 各項運動愛好者,





皆  象徵古意活力澎湖範疇  的  在  地  精  神  內  涵。





澎湖縣 名列 全台灣當中廟宇最多密度最高的縣市,

舉凡七十幾年歷史、與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北甲北辰宮;兩百多年之久、隨時警惕世間發人省思的城隍廟;均 夜以繼日  守護 子民、鎮守 媽宮。



澎湖深邃的文化內涵和人文古蹟、傳統聚落的堅定力量、深海奇石與田野的蔚藍生態風情、破繭飛翔的摩登與蛻變,

印象菊島,從古典到新穎,生活靈魂環境如此豐沃,湛藍海洋孕育出這一座一座以媽宮為中心的富庶陽光活力島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bre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