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楊德昌說:「年輕是一種品質,不是數量,一旦擁有,就不會失去!」
胸懷心境與處事態度,決定一切。
That's what I really think.
-------------------------------------------------------
楊德昌(Edward Yang,1947年11月6日—2007年6月29日),臺灣電影導演。生於上海,成長於台北,1965年畢業於台北建國中學,1969年畢業於新竹國立交通大學控制工程。後赴美國,1974年在佛羅里達大學獲電機工程碩士。之後在南加州大學學習電影並成為導演。
楊德昌的電影主要描繪台北城市在生活型態轉變下,華人中產階級的感情生活,運鏡筆觸細膩,與侯孝賢的鄉土電影形成鮮明對比。
2007年6月29日下午楊德昌(美西時間)因結腸癌於美國洛杉磯比佛利山莊去世,享年59歲。
演藝作品
- 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
- 1983年《海灘的一天》
- 1985年《青梅竹馬》(與朱天文、侯孝賢合作)
- 1986年《恐怖份子》(與小野合作)
-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 1994年《獨立時代》(與閻鴻亞合作)
- 1996年《麻將》
- 2000年《一一》
- 2007年《追風》中斷拍攝[1][2]
- 1981年《浮萍》(台視綜合劇場「十一個女人」系列)
楊得昌在電影界的榮譽無數,曾受多項國際性影展,電影獎提名並獲獎,獲獎項目如下:
- 亞太影展:1991年,最佳影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1987年,最佳電影劇本,恐怖份子
- 柏林影展:1996年,Alfred Bauer Award - Honorable Mention,麻將;金熊獎提名
- 坎城影展:2000年,最佳導演,一一;金棕櫚獎提名;1994年,獨立時代,金棕櫚獎提名
- 芝加哥電影評論協會獎:2001年,協會獎(CFCA Award),一一
其餘還有法國凱薩獎、歐洲電影、金馬獎、新加坡影展、東京影展、溫哥華影展等多項大獎
延伸閱讀-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北:遠流,1995。 ISBN 957-32-2388-0
- 張世倫,2001,台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