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點什麼絮叨碎唸之前,先轉載我一直很欣賞的精神科心理醫師鄧惠文的一篇文章:


下一張(熱鍵:c)下一張(熱鍵:c)下一張(熱鍵:c)

除夕回娘家 by 鄧惠文醫師


「今年除夕,我要陪媽媽吃年夜飯。」

這不是一句很簡單的話嗎?

如果出自男人口中,不論他已婚或未婚,聽起來盡是孝心與溫暖。如果出自女人,未婚的還可以,如果已婚的女人這樣說,結果會怎樣?

試著在Google輸入「除夕回娘家」,查到的各種討論足以讓人瞠目結舌,這件事似乎比要美國從伊拉克撤軍還難。

以下是幾位女性在所謂「民主」、「已開發」、「男女平權」的台灣社會發出的心聲: 

「過年回婆家壓力好大。我不會煮飯,婆婆總是唸東唸西讓我覺得好緊張。」 

「他們會一直問我怎麼還沒生小孩。好像我沒盡到責任,虧欠他們家似的。」 

「回娘家感覺當然不一樣!跟自己的爸爸媽媽、兄弟姊妹在一起,他們都是最疼我的人,聚在一起很窩心,可以談自己真正的想法。」 

「跟媽媽一起煮飯或打掃不會像跟婆婆做家事那樣緊張,因為一切都是熟悉的習慣!」 

「如果可以選擇?當然想回娘家過年!可是我連講都不敢講。我公公會生氣,他會覺得我侮辱他們家。左鄰右舍會批評我是惡媳婦,我先生也會沒面子。」 

「我擔心如果堅持不回婆家過年,對婚姻造成的後果,會讓我不知道該如何善後。」 

「人家說初二之前回娘家會帶衰娘家。是真的嗎?」 

我聽到這些煩惱的留言,也在醫院看到本來健康的女人因為回婆家過年的壓力而出現憂鬱症狀,還拜託醫生開診斷書,寄望能藉此免除一點在婆家的「勞役」。 

「台灣怎麼會有這種問題啊?我不能想像!」一位在美國長大的廣播主持人和我一起接聽call in之後,忍不住大叫。

「嘿!冷靜一點!」我說,「在這裡談這種事一定要很冷靜,不然別人會說我們是有情緒障礙的歇斯底里女性,會藉此貶低我們的意見。」

「是嗎?那台灣的立法委員為什麼愈激動愈出名?」 

在一旁操縱錄音設備的年輕男助理遞來茶水:「兩位大姊,喝茶消氣囉!不過,女人想回娘家過年,男人想回婆家過年,總要有人讓步吧?」 

當然。我們從來不要求(也不奢望)男人成為被宰制的弱勢,我們只是要一點公平而已。

曾經有人提出夢幻的折衷方案:兩邊輪流過,一年在婆家,一年在娘家。 但立刻有人回應:「那還是不公平!我去婆家是做女僕,老公來我家是做大爺!」 

其實,哪一個女人不希望跟婆家和樂相處?誰喜歡背負「惡媳婦」「忤逆」的罪名?誰願意在夫妻之間拉出不滿的張力?

如果回婆家是愉快的經驗,女人自然會高高興興的去,這就像美食自然受歡迎一樣,是人類追求舒適的天性。

一個讓媳婦不想去的婆家,往往有著至今還認為「媳婦理應侍奉公婆」的長輩、重男輕女的態度、或是與媳婦娘家大為不同的生活習慣。 

無論多少耳提面命,無論夫家文化多麼龐大,都改變不了女人也有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事實。一味要求女人結婚後遵從「夫家先於娘家」的形式,不考慮雙方從平等的基礎上培養好感互動,是違反人性的。

如果有人不喜歡回婆家過年,卻因為社會的習俗與體制不得不去,就違反了自由。這麼簡單的道理,人們卻把它搞得複雜無比,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責難女人,嚇唬女人,竟然還發明了「除夕初一回娘家會帶給娘家厄運」,抓住女人心繫父母家人的弱點予以威脅。

明明是全球暖化、溫度像夏天的冬季,這些過年的事卻能讓人心寒而哆嗦。

現代社會的婚姻與家庭模式已經大幅改變,許多家庭只有女兒,這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事,還記得二十年前家庭計畫政策中的口號「男孩女孩一樣好」嗎?那應該算是一個成功的口號,現在沒有人會為了有個兒子而連續生「七仙女」,或是把女兒取名為「罔市」「罔腰」「招弟」了吧?然而,當年在這個口號下被生出的女孩們,現在長大了,結婚了。除夕佳節,只生女兒的父母必須自己面對空蕩的屋子,望著電視上家家慶團圓的圍爐節目?

或者,如果是單親家庭的女兒呢?

典型的版本是這樣的:十多年前,一個女人選擇離婚,在條件協商中,重男輕女的公婆堅持要留下孫子,離婚的女人勉強爭取到女兒的監護權。母女相依為命,經濟上、情緒上、社交上各種無助的困境讓母女之間形成一種特別的依附與感情。女兒長大了,結婚了,除夕夜要回婆家。這位女兒的心情如何?伺候著子孫滿堂的公公婆婆,她的心裏充滿了憂傷。而這位母親的心情又是如何?

難道這種不捨也要被強制歸零嗎?用「帶衰娘家」來嚇唬這個想回家陪媽媽的女兒,不會太無情了嗎? 

很多聽眾與讀者寫信給我,說她們不敢挑戰父系體制,但願意「偷偷」聲援「除夕回娘家」的運動。

這或許是個很好的開始。但是,我們已經停在「開始」很久了,什麼時候才要付諸行動?要把這個問題留給我們的女兒嗎?

我知道別人會說什麼:初二就可以回娘家嘛、沒女兒的家庭初二也很可憐啊、公公婆婆年紀大了,妳還要傷人家的心……

拜託,不要睜眼說瞎話好嗎?如果真的那麼簡單,倒過來也無妨嘛。今年就除夕回娘家,女婿下廚幫忙、打掃、扮笑臉逗丈母娘開心,還得住到初一。而初二,媳婦們請打扮漂漂亮亮,到婆家吃頓飯,在客廳坐個兩小時。嘿!只有客廳喔。廚房不是女人去的地方。 

哇!好久沒這樣期待過年了!

轉載自精神科醫師/心理治療師 鄧惠文的Facebook粉絲專頁:http://www.facebook.com/notifications.php#!/note.php?note_id=191432684219369&id=116183778400914

下一張(熱鍵:c)下一張(熱鍵:c)下一張(熱鍵:c)



才新婚,婚禮前和婚禮後的生活似乎如同預期沒有太大的改變,

一樣的私人空間與時間,一樣的兩全其美互動模式,

對男生或女生的我們之間而言,彼此呵護彼此愛惜彼此扶持彼此尊重,無論何種情況,都很好。

結婚時完全沒有傳統禮俗包袱的我,

照理來說或許是不太需要擔心有關於「習俗」或「人家說.........」這方面的問題,

不過,隨著新婚三個月後,農曆新年逐漸來臨之際,

在三個星期前,心裡開始複雜起來,有了別於以往的特別感觸..........


每年的農曆春節期間,爸媽都會體恤鮮少有完整假期且長時間忙碌的女兒難得有連續幾天的年假,他們總能支持我那持續樂於旅行的心且欣然接受農曆春節裡女兒提起行囊到處飛來飛去跑來跑去的自助旅行計畫,而向來喜愛周遊列國的我也總會珍惜農曆新年前的除夕夜裡膩在爸媽身邊團聚陪伴。今年的春節除夕時刻,如同以往,秉持著深愛家人的心,我也想並計畫和往常一般窩在家裡吃團圓年夜飯。

一如往常,

唯一不同的是,今年自己多了另一個身份.........

一個一旦被冠上後,就隱隱約約增加了好多有形變化無形責任與壓力的身份........

尤其對女孩來說............


To eat at home or not, that's always the question on Chinese New Year's Eve.


男孩和女孩,男人與女人,在各方面的差異先天不足而後天又不良的情況下,

當今這人人號稱先進且平權的世界裡,

立場不同,想法肯定就會跟著不一樣,確實仍然很難達到絕對的平等互惠關係,

尤其以如此單純的「除夕夜,團圓夜」議題,更有可能是永遠都無法維持公正平衡甚至完美破案的羅生門檔案,

這其中的心情點滴,或許就跟前幾天好友鳥兒轉寄的一篇文章標題相同:

「唯有穿鞋的人,才知道鞋的那一處擠腳。」



幸好,很幸運地,我們都有明理又貼心的爸媽,也同時沒有回婆家回娘家的距離問題,

儘管乖順的小女孩不免因為「除夕團圓飯」的親情心情拉鋸戰或多或少覺得心裡複雜且受到些許影響,

但是,一切剛好能進化並提升到兩全其美的平衡。


今年除夕夜,我決定一樣要回娘家和難得團聚的心愛家人們吃團圓飯,

在那之前,新婚小姑娘也會開開心心和親愛的另一半陪可愛的爸媽與兄弟吃年夜飯。

兩頓大餐裡,我猜想,將有著累積後可能要花好幾天才消耗得完的豐富熱量,

但更重要的是,其中蘊藏著無價的家人親情互動相聚時刻,以及,兩對爸爸媽媽無比純粹的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lorabrea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